赓续红色血脉 强化国防担当
时间:2025-10-28 00:00 作者: 点击:80 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大中小学爱国和国防教育共同思政课工作方案〉》部署,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研室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为主线,依托《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三门主干课程,系统推进“爱国+国防”共同思政课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具有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的教学改革与活动,着力构建层次分明、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一、深耕理论课堂,筑牢思想根基
理论认知是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的前提。教研室明确提出,要将爱国情怀与国防观念的系统阐释融入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全过程。
(一)聚焦核心,深化专题教学
依托《形势与政策》课程,围绕《纪念抗战胜利 坚定民族信念》专题,要求授课教师精心备课,深入挖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随堂录制高质量授课视频。这些视频将作为共享教学资源,用于校内观摩研讨、跨校区交流,乃至为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素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辐射与共享。
(二)有机融入,实现课程协同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着重讲清楚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形成的爱国奋斗精神与国防建设思想,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其对国家安全、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老师们重点阐释爱国主义的法律依据、道德要求以及公民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责任与义务。教研室鼓励所有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整理能生动反映爱国主义精神、国防建设成就的课堂教学瞬间、学生讨论场景或相关素材照片,逐步建立本教研室的爱国国防教育教学案例库,为后续的课程建设、学术研究及成果展示奠定坚实基础。

二、拓展实践场域,打造行走课堂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思政教研室致力于推动爱国国防教育从书本走向社会,从课堂走向实践。
(一)整合校内资源,营造浓厚氛围
利用2025级新生军训的重要契机,王浩老师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与新生共上军事理论课,以国防教育为主线,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树立为国防建设服务的思想。同时,利用校园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官方网站及新媒体平台,集中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法》《国防教育法》,展播抗战题材经典影片、纪录片,营造“时时受感染、处处是课堂”的浸润式教育环境。

(二)推动文艺创作,激发情感共鸣
鼓励和支持师生围绕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主题,创作排演情景剧、音乐剧、诗歌朗诵等文艺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现英雄事迹、家国情怀与强军梦想,使学生在参与创作、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升华与情感的共鸣。
(三)链接社会课堂,强化使命担当
教研室将持续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如潍坊市革命烈士陵园、王尽美故居纪念馆等,开展实地研学。结合专业特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内涵与自身肩负的责任,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在亲身体验中强化国家意识、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

三、加强研究阐释,提升育人实效
教研室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爱国国防教育的学术研究与教学探讨。鼓励教师围绕抗战精神、总体国家安全观、红色文化传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的爱国国防教育衔接等主题,申报相关研究课题,撰写理论文章,将研究成果反哺教学,不断提升爱国国防教育共同思政课的理论深度与教学吸引力。
下一步,思政教研室将持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积极引导我院学子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刻苦学习、奋发成才的实际行动,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坚实的青春力量。
附件:随堂录制视频《纪念抗战胜利 坚定民族信念》
https://pan.baidu.com/s/1UtJzyjCObRmSIFGGeHb1Kw?pwd=65c4

